2024-08-26 09:23:46 浏览数:0
利用有丰富耐盐性变异的玉米自交系群体为材料,筛选耐盐碱种质,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方法鉴定调控盐离子(Na+)转运的关键基因,解析其作用机理,并利用相关发现指导耐盐碱新材料创制;同时,开展耐盐促生多功能菌株筛选,生物菌肥研发,绿色栽培体系建立,以及耐盐(作物和功能菌)作用生理和分子机制探究,以“耐盐玉米新种质-复合微生物制剂--玉米营养高效-耐盐碱栽培技术”全链条设计建立盐碱地玉米高效栽培一体化技术体系。
一、团队介绍
团队负责人:刘新 蒋才富
团队成员:叶青,刘广超,侯丽霞,赵方贵,车永梅,程泊洋,梁晓燕,尹攀,周雪雁
二、研究进展
1、通过对1000余份玉米自交系在盐度为0.4-0.8%的盐碱地上进行田间耐盐分析,筛选获得了系列中高度耐盐的优良育种自交系100余份以上,部分材料能够承受0.7%的盐胁迫。
2、发现了SOS途径在玉米耐盐中的重要作用,并解析了SOS途径重要组分ZmSOS1及 ZmCBL8功能变异的分子基础。克隆了耐盐基因ZmNC3,解析了其作用机理,发现了其优异等位变异。
3、从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筛选出300余株兼具耐盐、促生、增效能力的高效微生物菌株,初步研发适宜玉米盐碱地栽培的绿色新型多功能生物菌肥NYJCS1。
三、研究展望
1、后续研究将发现新的耐盐基因及机制,构建玉米种盐离子(Na+)转运调控的网络,利用耐盐碱种质资源及分子标记改良黄淮海主栽品种的亲本,创制耐盐碱新材料。
2、继续筛选玉米耐盐促生根际有益菌和具有耐盐促生作用的功能活性物质,创制针基于提高盐碱地利用效率的复合生物制剂,
3、创建针对玉米耐盐碱栽培的复合微生物肥施用技术;形成《黄三角地区玉米耐盐高效栽培复合微生物菌肥肥应用技术规范》;制定耐盐碱新品种配套绿色高效轻简化栽培技术标准,并进行试验示范。
Copyright 2008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Ver 6.5 鲁ICP备1302853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104号
地址:  邮编:266109  电话:   站长统计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