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3 09:05:18 浏览数:0
利用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苹果和梨品种或砧木的选育,通过反向遗传学手段解析苹果和梨响应盐碱胁迫的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在常规方法为主导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前沿分子育种技术,筛选苹果和梨耐盐碱的品种和砧木,为加速果树耐盐碱种质的筛选提供重要技术指导。
一、团队介绍
团队负责人:田义轲
团队成员:王彩虹、郑晓东、孙志娟、马长青、张勇、韩磊等
二、研究进展
1、已对‘青砧系列’、‘海零号’、湖北海棠、平邑甜茶、山定子、八棱海棠、 M9T337、M26等20种苹果砧木进行大批量组培扩繁和温室生根驯化后进行耐盐性初比较。
2、将品种‘彩虹一号’嫁接到耐盐碱砧木‘青砧1号’和‘青砧20号’上,研究砧木与接穗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发现适应盐碱地的砧穗组合。
3、进行‘青砧系列砧木’盐碱性评价,并且已经对耐盐碱能力较强的‘青砧系列’中具有代表性的‘青砧20号’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对‘青砧1号’进行转录组、蛋白组、磷酸组等组学测序,通过对上述组学测序结果进行联合分析,发现了多个苹果砧木耐盐碱关键基因。
4、团队结合前期工作基础与近期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个新的苹果砧木耐盐调控机制和信号通路。
三、研究展望
1、后期将继续以对比数据为基础,结合正/反向遗传学手段挖掘梨的耐盐碱信号通路和调控机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传统育种方法培育育优良的耐盐碱梨砧木。
2、创制培育出多个耐盐碱果树优异种质材料,在此基础上,选育可用于耐盐栽培的果树新品种,为盐碱地果树的优质高效生产提供重要资源,也为盐碱地的综合利用开辟新途径。
3、提升山东省主栽果树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对推动产业脱贫,实现乡村振兴和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Copyright 2008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Ver 6.5 鲁ICP备1302853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104号
地址:  邮编:266109  电话:   站长统计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