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3 10:17:57 浏览数:0
针对实际生产中耐盐碱抗旱观赏苗木品种缺少的“卡脖子”问题,利用常规育种、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等多技术融合的方法,研发耐盐碱、抗旱高产植物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创制耐盐碱、抗旱高产植物育种新材料。
研发特色植物新品种配套丰产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进行新品种示范与推广。
一、团队介绍
团队负责人:李伟
团队成员:鞠易倩、李璐璐
二、研究进展
1、开展文冠果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利用工作:收集文冠果品种32个,其中重瓣花品种2个, 茶用大叶品种2个,丰产系列42个,共收集保存文冠果种质资源413份;收集梅和紫薇种质资源,筛选梅和紫薇耐盐碱种质。
2、基于表型和生理特征评价文冠果、梅花、紫薇品种的耐盐碱能力并筛选耐盐碱种质资源。通过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及基因组学研究,探究耐盐碱品种的分子机理,挖掘耐盐碱、耐干旱等关键基因。
3、开展文冠果、梅生产和观赏两用型品种筛选,筛选出了一批耐盐碱、产量高又具有观赏价值的品种。
三、研究展望
1、系统、长期对盐碱地观赏植物开展新品种和良种选育工作,进行大面积推广,促进农民增收。
2、针对东营盐碱地的土壤和气候特点,探究文冠果、梅花、紫薇耐盐碱品种的栽培体系,通过种质筛选和栽培措施的改进,提升苗木的观赏形状,提高文冠果和梅相关产品的产量。
Copyright 2008 青岛农业大学版权所有 Ver 6.5 鲁ICP备1302853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104号
地址:  邮编:266109  电话:   站长统计   意见反馈